红的发紫指地位达到巅峰,也可以说一个人走红到受重视过分的程度,一般用在某个领域形容某个人比较有成就和地位的意思,现在常用红的发紫来代替那些官运亨通,仕途畅达的人。
红的发紫形容人或事物的名气、声望、受欢迎程度等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,处在极为突出、引人瞩目的状态,强调其热度已经超出一般,在众多同类中格外显眼。

红的发紫出自哪里
在古代,黄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,其他人(除太监外)一概不能使用。各级官员服饰也不相同,不能乱穿。官职品级不同,衣服颜色也各异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。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,形成于唐朝。宋、元、明、清沿用时,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。就唐代而言,官分九品,三品以上穿紫衣,四品深红,五品浅红,六品深绿,七品浅绿,八品深青,九品浅青。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,而穿青色衣服者,官卑职微。
唐代诗人白居易有“江州司马青衫湿”的诗句,其中就有遭贬后的官职低微之意。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可以经常出入朝廷。于是,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,而达到紫色则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。故而,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比喻那些官运亨通、仕途畅达的人。在知晓了古代官阶服饰常识后,也就懂得了红得发紫语言本身带来更进一步的意义。
红得发紫这一网络用语,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特征,它不仅仅是对某人或某事物极度流行、广受欢迎的生动描绘,更折射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的惊人力量。在续写这一话题时,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变迁。

首先,红得发紫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,其诞生与流行本身就是互联网文化快速迭代、创新不息的缩影。它巧妙地借用了传统色彩观念中的红与紫,将两者结合,创造出一种超越常规、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,用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迅速走红,影响力甚至超越传统媒介界限的现象。这种语言的创新,不仅丰富了网络交流的词汇库,也反映了年轻一代追求个性、乐于创造的文化态度。
其次,红得发紫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成功与认可的渴望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,自己的价值被看见。因此,红得发紫成为了一种理想状态的象征,激励着无数人在网络上展现自我,追求梦想。然而,我们也应看到,这种追求背后可能隐藏的浮躁与急功近利,提醒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与机遇时,更应保持理性与定力。
最后,红得发紫还反映了网络舆论场的复杂多变。在这个场域中,一个话题或人物可能一夜之间爆红,也可能迅速沉寂。这种快速变化的特性,要求我们在评价任何网络现象时,都应保持审慎与客观,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解读。同时,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中,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力,不被潮流所裹挟。
总而言之,无论是官场、职场抑或家长里短时的无厘头,常常会听到某某某是红人及红得发紫之类的评价。这里的红人,已经演绎到与众不同,受人关注、格外得宠等意思。说不上是褒义还是贬义,红得发紫一词也有与时俱进的味道。